(這次真的是開箱) 早在買車的同時,就有考慮敗入車頂箱的可能性,Livina 雖然有超大空間 (後車廂 430 升,後座放倒之後,可達1,555 升),可是露營的東西只會越敗越多,每次多一點點,車子再怎麼大也沒辦法不斷的塞入東西。雖然現在的 Livina 可以裝載我們露營的東西,可是狀況就是後車廂全滿,前座也滿,後座的腳邊也滿,整台車就是只有一個“ 滿”字,差點就想要把過年的”滿”字春聯拿出來貼。所以就在東眼山的第四露之後,馬上就開始加速購入車頂箱的腳步。
各種車頂載行李 solution 當中,應該就屬行李軟包在不使用的時候,是最容易收納的;車頂行李盤因為鋼管材質,所以收納比起軟包稍嫌不便。但是雖然不像車頂軟包可折疊,但是佔的空間也不會像行李箱那麼大,畢竟它就是一個比較大的籃子。不過也就是這樣,所以用行李盤可以擺下各式形狀大小不同的行李物件,只是行李都要額外用牢固的拉繩或行李網來固定,以免發生行李掉落的危險。而行李箱因為是硬殼設計,所以相當的佔空間,無法摺疊或壓扁,也就是越大的容量就越佔空間,越不易收納。車頂行李盤跟軟包比起車頂箱,都比較好收納,適合住大樓的人使用,不用的時候也可以拆下來收起來。不過考量過風切聲跟風阻問題,還有防水能力 (其實是車頂箱比較好看的虛榮心) 之下,還是決定敗入車頂箱。
(圖片來源:THULE 官網)
既然決定要買車頂箱,那就要先做一些事前作業及環境評估。都樂 (Thule) 動輒三五萬的價格高不可攀,不是我這等凡夫俗子可以敗入的;台灣自製 MIT 的 Explorer 外型我不愛,所以也淘汰出局;最後就只剩下美國的 Yakima。
因為 Livina 原本就有 163 cm 的高度,而我不是好野人,不是住透天,大樓的地下停車場入口限高 210 cm。稍微 Survey 了一下,大部份的車頂箱高度都在 40 cm 左右,只有少數的薄形行李箱會有 30 cm 以下的高度;而車頂橫桿的腳座大約 8~10 cm 的話,如果這樣算下來,為了怕無法停進地下停車場,保險起見,我只有薄型行李箱可以選。因此一開始車頂箱選擇方向鎖定的就是少於 30 cm 的薄型行李箱。
有了這樣的大前題,看來看去,似乎只有 Yakima Lopro 可以裝,可是這款卻是 Yakima 的車頂箱中,屬於最高價位等級的,比起原本想買的車頂箱 Yakima Skybox PRO 16 (206 x 91 x 38 cm, 450 公升) 要貴上五六張小朋友,加上過長的長度 (233 x 91 x 29 cm, 420 公升),所以這也讓我想要試著尋找其他牌的車頂箱。
有疑惑的時候,請教谷歌大神就對了。在谷歌大神的開釋之下,讓我看到一篇有關 Inno Shadow 16ST 車頂箱的討論文章。Inno Shadow 16ST ( 200 x 81 x 34 cm, 400 公升) 是一款來自日本的車頂箱,而這款吸引我的地方,就是底部內凹的設計,這使得車頂箱可以緊貼橫桿及車頂,也就代表可以減少車頂橫桿腳架所增加的高度,應該就可以裝在 Livina 上。
因為 Inno 是日本品牌,為了省點錢,我想說就近從日本直接進貨,少掉中間的一層代理商手續費,上了日本樂天查價,的確價格換算之下便宜不少,可是因為車頂箱這種算是特殊材積的商品,除了運費昂貴之外,也不太可能自己帶回來,所以只好找上日本代購,可是沒想到問了幾個日本代購,訊息都是石沉大海,讓我放棄了這條線。
為了避免太多麻煩的小事要處理,所以最後還是決定回到直接在台灣購買跟安裝這條線上。俗話說的好,一切讓專業的來,把我的車型跟限制條件問題 po 上網路問專家之後,得到了我意料之外的結果,一切果然不是我這個業餘的想得這樣。因為 Livina 因為有原廠直桿,所以我可以直接安裝 Whispbar RAIL BAR,如果是安裝 RAIL BAR 的話,橫桿高度就不會增加太多 (約 2cm),所以可用的車頂箱高度立刻範圍放寬到 40 cm 以內都可以,也就是我可以安裝原本想要的 Yakima Skybox 16S 車頂箱了。
既然有如此急轉直下的劇情,立刻上網 Survey 了幾家網路上有幫忙裝行李箱的店家 - 台北 MyRack、新竹睿岩、彰化舞山林,價格大同小異,所以就選擇了離家近的睿岩安裝,畢竟如果有問題或是需要相關諮詢的話,還是近一點的店家比較方便。
跟睿岩老闆敲定好安裝時間,就只要在約定時間把車開過去就好了 (當然也是要準備錢)。其實前後安裝大概只要一個小時,包括量直桿間距、安裝橫桿、試放車頂箱並調整前後橫桿距離。橫桿裝好之後,只要把車頂箱擺上去,內部四個卡榫鎖上,C 型夾自然就會夾緊橫桿。裝好之後,簡單試抬或推車頂箱,只要不會動,就是安裝好了。一切都設定好之後,之後的拆裝大概都不用五分鐘就可以完成了。
其實 Yakima 車頂箱還有很多選擇,還有 Skybox 15S (147 x 96.5 x 38 cm, 420 公升) 跟 Skybox 18S (233 x 91 x 40 cm, 510 公升) 可選。15S 價位也便宜七八張小朋友,只是外型較為方正的;18S 則是價位相同,但是因為長度太長,所以最後還是選擇了 Skybox 16S。
除了車頂可以放行李箱之外,也有一種是掛在車後的解決方案,都是一樣可以選軟包、行李籃或是行李箱,只是因為這種比較適合開大馬力車款的休旅車,所以我就完全沒有考慮這個方式。
(圖片來源:THULE 官網)
最後整理一下個人對各項車頂配備的看法
載重 | 價格 | 收納 | 美觀 | 防水性 | 風切聲 | |
軟包 | 較少 | 最便宜 | 易收納 | 一般 | 差 | 差 (可裝導風片改善) |
行李盤 | 大容量,可裝載各種形狀的行李 | 一般 | 一般 | 差 | 差 | 差 (可裝導風片改善) |
車頂箱 | 一般 (50 KG) | 貴 | 不易收 | 漂亮 | 好 | 好 |
實測結果:
裝好行李箱之後,第五次的露營就可以立馬做容量測試。把超過一半的東西塞進車頂箱之後,頓時後車箱空出不少空間,副駕駛座跟後座的腳邊也不再塞滿東西,讓瑋婷坐起車來舒適許多,對於車頂箱也算滿意。
而在高速公路上實測的情況,在裝上車頂箱後,大約破百之後會開始出現明顯的風切聲,不過我想比起軟包或行李盤來說,應該還是比較好的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